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PDF下载,教你如何读书
内容简介 · · · · · ·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的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作者简介 · · · · · ·
莫提默·J. 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目录 · · · · · ·
序言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附录一 建议阅读书目
附录二 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
索引
短评 · · · · · ·
一、教习学生如何做阅读理解
二、还挺实用的。作为入门选手读感觉或许更好。比如,假如我是在大一或者高中,而不是一把年纪的现在读到这本书,收获将会更大。个人读书史走了不少弯路,这本书悟到的,很多也都靠自己的经验教训摸索出来了。读书的最高层次,其实就是像学者做论文那样去读:围绕主题,同不同的书进行辩论。作者提到,读书需要主动进取,而不是被动接收。一味被动读书的人是容易读傻的。读书要读比自己高明的人写的书,如果明显看着一本书自己也能写出来,甚至能写得比他好,那就不要浪费时间去读了。而在读比自己高明的人写的书时,势必会感觉一种压力,一种艰难,不如俯视幼童舒服。但也正是在这种略为艰难的阅读中人有可能长进。否则,所获得的将永远只是资讯,而没有智慧。要是只想要资讯,刷微博微信好了,何必读书?最后说,读经典很重要,把几本经典读精,一起成长。
三、多年前草草看过一遍。现在更觉得,对非学术专业的一般人来说,该书实际帮助不大。其中设定的各个阅读层次,为各层次罗列的诸多步骤,还有建议阅读的书单,如今看来倒类似一种传统“通识教育”课程大纲和自学指南,一本正经,专门指导如何细读经典人文著作,也没有太多学派偏见,倒是不知道目前国内搞相关专业的大师们是不是真的会采取。
四、年读的第一本书,庆幸选择了这一本。在我决定要实施一个比较系统的阅读计划之年。 这本书写得很详细,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归纳出每一个层次的阅读规则,不要觉得作者唠叨,有次序地按书中的方法自我训练,肯定有很大的收获。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多读、常读,直到你将每一个规则都牢记于心,直到你觉得它不再可以指导你为止。
五、年半前在书店随手翻了几十页觉得这样的阅读方式无聊透顶可笑至极,但如果不是前段时间又被安利了一次碰上凑单机会就真的错过这本好书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根本不是这本书所要面向的那种读者——当时的我只是一个为了消遣而阅读的蠢货。直到后来除去消遣以外还需要从书和阅读过程本身获得知识/思维第二次读的时候才发现这真是一本值得分析阅读的好书……30W+从头到尾看完花了一个星期,连检阅都算不上做完,带回家再花一个月【读】完这本书。“既然你赞同一本实用的书,理解了作者的观点认同了作者所提出的方法,你就没有理由不按照作者所说的去做。”
六、想买个精装版压压惊 买了。 即使这本书的翻译真的很一般,但依然愿意给五星。个人觉得,在本科阶段不自觉的阅读完这本书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虽然有的地方读得很草率,在重读后依然会感觉到:能够刻意练习阅读某种意义上形塑了我这个人。 我记得我是在北大的某个讲座上听到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如今讲座内容已经完全回忆不起来了,书的影响却还在。当年所学是真无用,感到快乐。
暂无评论内容